2017年3月16-17日,由e-works数字化企业网主办的主题为“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之道”的“2017(第六届)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圆满闭幕。本文为嘉宾现场互动讨论环节的整理。
主持人:e-works 副总经理胥军博士
嘉宾(从左到右):
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主任宋庆红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IT部经理徐俊
福建浔龙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陈欣梅
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宋立伟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CIO、总经济师张孟青
主持人:制造企业应当关注哪些工业大数据?如何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张孟青:从合力的实践来看,以往都是一次性卖出就完了,想跟客户连接没有可能。作为一个制造企业,客户是你的衣食父母,如果客户对你的需求,你不能及时知道的话,你不可能为他进行良好的服务。如何主动向客户提供服务?第一,关注客户在使用我们产品的时候,所面临的使用环境、使用习惯、使用结果,如设备的表现情况,系统的集成情况。一句话,用户使用产品时候所有期望的数据值,我必须知道。
从制造方也是一样,传统的ERP系统关注的是MRP分解订单,包括采购和自制。今天上午有一个专家也讲了,ERP的准确率30%就不错了。这是不是一个事实?我们认为对很多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事实,因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在里面,是什么?BOM是准确的,但是这种BOM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准确性不是那么完美。换句话说,你收集的BOM数据或者用BOM展开的生产订单都不是你希望得到的那些知识。所以企业需要了解制造过程里所有物料供应与消耗的过程所积累的数据。这些数据在订单汇报过程中,得到一个与事实相符的BOM然后跟标准BOM进行核对以后自动校正。
宋立伟:我完全同意这位领导的观点,我们航天三菱是专业的发动机制造公司,我们的客户是整车厂。在大数据这块主要关心几个方面,一是发动机将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国家政策,新能源。现在是传统能源发动机,将来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发动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二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包括他的客户什么样的需求?他的车什么样工况?三是我们的供应商。我们有几百家供应商,供应商的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成本也是我们关心的。这些东西跟我们的制造能力、成本、人员还有设备加在一起,评估我产品的发展,设计的方向。比如说成本控制,智能设备,将来的一个总体布局。
陈欣梅:大家好,我想分享一下关注的大数据。第一,外面的数据。我们目前现在整个行业的数据,竞争对手的数据,是必须关注的。第二,内部的数据。就是生产相关的数据,还有财务数据上面的分析结果。收集数据很简单,只需要花钱就可以。谁来分析?谁有能力分析?怎么做分析达到这样的决策?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数据分析上面,这样的人才和这样的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徐俊:我这边是负责IT,我想更多讲一些执行层面。从企业来说大家希望自动排产,按产能排产,几年前我们已经实现。其实这个执行层面大家更关注的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比如数据说一天能够生产一万件,但是实际你只生产五千件,出来的订单就会是一个笑话。
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首先这些数据是要完整的,真实的,还要有一个时效性。只有保证这些信息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那么ERP、MES才能发挥作用,最终体现在KPI上,这才是一个有用的数据。
宋庆红: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是中车时代电动汽车。上面带了一个中车的帽子,落点在电动汽车上面。我们做新能源客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在大数据这块,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同济大学有一个教授说,企业资源浪费最大的就是数据的浪费。我们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可能很多还是僵尸数据,没有真正的发挥价值。新能源客车这块运用车联网技术搭建了一个云直通的平台,把每台车的运行数据,每十秒收集一次。通过这种方式分析这台车的健康程度。前期有五千多辆车已经接入系统,到目前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50多T的数据。
我们对数据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并取得了成效。举个例子,我们有一台控制器为了保证运行正常,功率设计上通常有20%的冗余功率。分析之后发现不需要那么大的功率,所以我们对产品进行了改良,每台车成本降低170多块钱,一年是两百多万的成本节约。这个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业务大数据层面,财务数据、质量数据、研发数据,还有物流数据我们也积累了很多,但是关键在数据模型的搭建,我们跟一些高校,如同济大学也做了交流,今年就会搭建这样的系统。
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现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在产品的提升方面。二是加强与客户的黏性。客户的痛点和需求需要沟通才能了解,但是现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比他们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这无形中加强我们和客户的连接度。三是提升服务,车辆和产品出现异常状态的时候,可以提前预知,通过数据的分析去对高发的故障进行改良设计,对于提升服务还是非常有作用的。
主持人:制造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需要企业在运营模式和信息系统支撑方面进行哪些变革?
张孟青:大家都说大数据,但是如果你的企业不是数字化决策的话,以上一切数据的价值都不能发挥,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补充。
回答现在这个问题。第一,合力是完全定制化的企业,所有订单来自于客户明确的配置要求,客户可以自行配置也可以找销售员配置,我们已经习惯客户说了算。在运营的角度来说,客户和销售之间是一种完全充分的互动状态,才能够保证充分的理解客户需求,进行定制。
第二,企业内部不能用科层制的运营模式,而是扁平化和网格化。
第三,研发能够进行产品结构的规划与管理,同时这些规划与管理能够正确传达到所有研发团队的桌面上去,换句话说你要有完整的配置性的任务管理器。你这样的配置器所形成的结果和ERP能够结合一起,使ERP能够快速的接受研发的成果。
第四,从生产执行的角度来说,能够扁平化的执行从最高层直达工作组的订单,大家注意中间没有生产计划和生产管理调度,而是从销售订单转换成生产指令之后,直达工作班组的生产模式。因为通常定制个性化的要求会非常多,甚至对BOM变更要求比较多,所以如果没有快捷响应班组级的数据支撑系统,这些都是架在空中的。
其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员工作业自主化,这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支撑每个员工互相的沟通和互联,如果你想按照现在工业4.0的说法也是万物互联,其实在企业里面可以看内部班组的互联程度非常低,我们现在就做这个方面的改革。所有的工作班组都能够自动地和主动地与其他班组进行沟通和互联,这样命令或者物料传达时间变得最短,能够适应客户快速交付的要求。
宋立伟:我们企业是专业的发动机制造厂,所有产品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定制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常态。存在的问题就是产品来了以后,怎样能够快速准确高质量的完成订单,这是我们做的主要工作。
第一是开发和客户的沟通,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把设计BOM往生产BOM转换,从去年开始已经做到开发的BOM向生产BOM的自动转换。生产BOM基本是百分百准确,能够直接下到生产线,这是我们最近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下面就简单了,BOM准确了,计划下达,包括入库和发货,都是由MES执行,从ERP到MES,最重要就是MES层面。把生产执行过程,快速准确的执行下去,这个过程最快两天时间可以完成。只要BOM形成了我们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十几分钟的事儿,所以说我们不存在一个随着准备定制的过程。
陈欣梅:我先介绍一下,我们是中国第一的拉链制造厂,所有的拉链从箱包到服饰链至少八成是我们制造的。我们的生产模式就是定制化,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必须扁平化,而且营销接单的时候已经形成BOM,包括颜色、形式等。怎么快速交付满足客户?一个拉链里面有30多道工序。我们把所有的部件标准化,由需要的物理性能、颜色搭配直接产生BOM,下达到生产车间。
徐俊:介绍一下,我们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德资企业。谈到个性化的定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从订单过来,中间需要很多环节,加密的环节,解密的环节,汽车零部件行业谈个性化可能还困难一些,因为车的个性化是必然趋势,但是对企业来说必须做到标准化,这是一个要求。谈一下个性化,个性化的配置意味着研发过程功能化和模块化。
如果客户下一个订单,两年以后才能拿到车,可能客户就会放弃这个品牌,只有在研发标准化、模块化,制造BOM柔性化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个性化定制。我们希望一个订单过来BOM直接生成,制造不再是大批量,可能是小批量的个性化的,不是产品,可能是工艺品;所以各个系统都要配合,实现客户新的需求。
宋庆红:我们是典型的定制化企业。每一批订单实际上都是重新设计的。我们在推动以订单为主线的一个闭环管理运营系统,马上就要实施了。通过全流程的关键节点闭环管控来实现从营销到设计到物流到制造到交互,到最后的售后。现在这个平台我们正在调研,同时为了配合管理的模式,在搭建两个系统。前端营销的移动CRM和产品配置器管理。产品配置器管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移动CRM现在正在实施。
主持人:谢谢五位嘉宾的分享。其实我们刚才讲到定制化,大家总结的非常好,后面得有本身运营效率的高速化,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以及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还有内部的柔性化。定制化其实不仅仅是说客户,更重要是企业内部得高效地支撑。非常感谢我们嘉宾的分享,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