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国内企业开始使用国外的ERP软件。专家提醒: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我国市场环境又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很大不同,如果不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炼自身最有特点的优势,迷信洋ERP可以把先进的管理模式带进自己的企业,就可能不但无法达成系统实施的目标,还会丧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在上马洋ERP而又失败的80-90%的企业中,吉林省长春市某汽配厂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曾是一汽集团最大的零配件供应商之一,年产值超过12 亿人民币。为了提高竞争地位,决定采用一套国外著名同行福特公司使用的ERP系统——实际上对于这个不到300人的生产企业来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资流转效率才是根本的目标。
1997年,系统开始上线。顾客希望采用多结算模式(允许代销、赊销、换货、退货),并希望在实现多层面信用管理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多级授权;对于既是供应商又是销售商的中上游企业,通过返利的形式对客户予以回报。这是我国企业需要面对的国情。但是国外厂商基于信用制社会设计的数据库结构,其流程高度标准化,不适应国内的多种交易方式。
该厂只得对采购、物流、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了重大改组。经过这种削足适履式的改组,在系统实施后,仍不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系统与原有生产控制、财务系统不匹配,业务环节增多,应收账核对不清。该企业不但没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丧失了原先固有的灵活机制。产值、利润下降39%,各部门之间也为了系统使用中的问题疲于奔命。在耗费了18个月的时间和近千万元的资金后,企业严重亏损。在破产清算时,该厂企业管理部的负责人感叹“是ERP拖垮了我们”。
洋ERP水土不服的原因有:
一、国外软件设计的环境与目前国内大环境不同?其数据库结构不能体现中国准信用制社会的特殊形态。
在欧美国家,信用机制构成了市场运营的基础框架。国外专家开发的是以信用制社会为基础模型的系统,因此在业务流程、结算模式、财务指标……等等诸多关键环节上与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某些ERP软件在国外运行得很好,到了国内就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处于“准信用制社会”,经营风险灵活多变是主要特征。如果在系统设计中不考虑这一关键因素,则必然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
二、国外系统软件公司在国内的营销体系不利于项目实施。
目前国内销售、实施的国外ERP系统是通过代理制实现的。国内代理商只负责商务过程;咨询公司培训师的工作是对企业各层主管进行培训,并对企业做调研分析;开发商则根据咨询公司的报告进行实施。销售、咨询调研与实施分离。由于各家独立核算,虽然三方都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各方考虑问题总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么当运行过程出现问题的时候,到底谁应该担当责任呢?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管理插件,实施人员走后,企业出现新的运营情况时,客户根本无法对系统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去继续购买新的软件。
三、实施周期长、费用高。
可以计算一下:如果以一个软件工程师一天的平均费用4000-5000元计算,一个项目最少需要3个工程师,在半年内全程跟踪仅实施费用一项就是个天文数字。咨询培训师也是按每天3000-4000元收费,但是将一些前卫的概念灌输给企业的同时并不能挖掘存在于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实施者所提供的系统中有很多是客户并不迫切需求的功能组,但你不要还不行,他也要收费。系统庞大,周期拖久,费用成为“黑洞”。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标题:选择洋ERP时,中小企业要谨慎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20223645.html